(1)蓼(lù)萧:蓼,形容长大;萧,即艾蒿,带香之草。
(2)斯:兮,为古语助词。
(3)零湑(xǔ):零,水滴;湑,显出,露出;一说叶上水珠貌。
(4)写(xiè):心情舒畅,倾吐,抒发。
(5)燕:通“宴”,宴饮。
(6)誉处:安乐和悦。誉,通“豫”。朱熹《诗集传》引苏辙《诗集传》:“誉、豫通。凡诗之誉,皆言乐也。”处,安乐也。
(7)瀼瀼(ráng):形容露水繁多。
(8)为龙为光:天子之恩如龙光,荣幸之至。龙,通“宠”,恩宠。
(9)不爽:准确无误。
(10)不忘:无止之境,忘,“止”的假借。
(11)泥泥:露水湿润之貌。
(12)孔燕岂弟(kǎi tì):非常安详和乐;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13)宜兄宜弟:如兄弟般和睦,宜为合适。
(14)令德寿岂(kǎi):令德,美德带来快乐。寿岂,长寿而快乐,岂,通“恺”。
(15)浓浓:同“瀼瀼”,形容露水盛多。
(16)鞗(tiáo)革冲冲:鞗,马辔头,革,其下垂部分,冲冲,饰物下垂之貌。
(17)和鸾雝雝(yōng):和与銮为车马铜铃,挂在轼上的称“和”,挂在衡上的称“銮”,雝(yōng)雝为铃声和谐。
(18)攸同:攸为所,同指聚集。
艾蒿挺拔高耸,叶片上的露珠在晨光最清澈。已然有幸亲睹周天子的风采,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举杯宴饮谈笑风生,欢乐的氛围更加喜气洋洋。
艾蒿挺拔高耸,露珠晶莹凝聚叶间。得以瞻仰周天子的尊容,深感恩宠加身荣光焕发。君子德行无任何瑕疵,愿您享有悠长无尽的寿元。
艾蒿挺拔高耸,叶片上露珠沾湿衣。能有机会面见周天子,心中充满难以言表的快乐。如兄弟情谊般纯粹而长久,愿您的美德永存寿比南山。
艾蒿挺拔高耸,叶尖上的露珠厚重而浓郁。既已得见周天子的龙颜,精致马勒在阳光下闪闪亮。銮铃声声悦耳动听,万种福祉聚集于一身。
这篇诗的四个章节以香草萧艾并晨露为起点,展开意境。萧艾是供奉祭祀的神秘芳草,如同诸侯赴朝贡的角色,为天子祭祀礼仪提供帮助。露水被用作比喻,想象成获得的恩荣。也就是说,诗的起始部分用含蓄和形象的笔法妙点天子的恩宠,如日月般光照四海,诸侯有幸赐予其宠爱。此乃诗一开始就定下的情感音符—表达诸侯对天子感激之情,赞美之声不绝于口。
第一章节描述了第一次见到天子的情节及其感知。“蓼彼萧斯,零露湑兮。”阳光与甘霖往往作为皇恩浩荡的象征,而微弱的臣民常以自己比作的微不足道的小草。因此,前两句既可作为引子与比喻存在。有幸见到君王的人,或是接受君王的恩宠,必定欢喜若狂,心中的喜悦更不用言说,所以诗中写道:“既见君子,我心写兮。”似乎是在描述每晚思念,每日期待,至今心愿终得达成的心情。诸侯将得见君王视为大幸事,用“写”字来形象地描绘对他们来说,这激动人心,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心情愉快时,看什么都有喜色。与君王一同宴饮,如同置身于春风之中,诸侯因此得到君王赏识,以此享受由此带来的精神满足。因此,当他们与天子共享宴乐时,纷纷表达心中对君主的敬爱之情,完全浸入在于朝圣乐之中。
二、三两章通过描绘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友谊和互动,从两方角度出发。对于诸侯,他们归功于天子的恩宠。“为龙为光”,这是“其德不爽”的具体反映,因此他们祝福天子“寿考不忘”。对于天子,描述他宠予臣民,与他们关系如兄弟般亲近。这两章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天子个人的风范和魅力。其诗中的天子讨人喜欢,自然会受到百官的推崇和敬爱。
最后一个章节,以天子离开宴会时车马威仪为起点,进一步展现天子的非凡风范。诗中的雄壮马首,悠扬铃鸣,都表述了天子威严而不残暴,乐而不怠,都是表现天子不只是恩泽四海,还威临四夷的气质。诗中“和鸾雍雍,万福攸同”的结尾,描绘出一派其乐融融的宴享场面:四方车马齐聚,鸾铃叮咚悦耳,臣民祝福君王,万福万寿无疆!如此景观,真可谓动人心魄,使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此诗构思巧妙,内容丰富,无论是在主题或是形式上,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雅诗的风格。因主题以诸侯向天子祝颂为主基调,因此在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上可能显得较为拘谨和过分美化,比起那些活泼奔放,直抒胸臆的民间风诗来说,可能稍显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