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诗经 >国风·汝坟

《诗经》国风·汝坟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 zūnféntiáoméi
  • wèijiànjūnzhōu
  • zūnféntiáo
  • jiànjūnxiá
  • fángchēngwěiwángshìhuǐ
  • suīhuǐkǒngěr

注释

(1)遵:此词的意思是顺从或沿着。汝:指的是汝河,这条河的源头在河南省。坟(fén):是指水边或者大堤。

(2)条枚:是山楸树的意思。有人认为这是指树干(树枝被称为条,树干被称为枚)。

(3)君子:在这里是指那些在外地服役或者担任官职的男子。

(4)惄(nì):意思是饥饿,也有人认为是忧愁。调(zhōu):也可写作“輖”,在《鲁诗》中用的是“朝”字,意为早晨。调饥:是指早晨饥饿,用来比喻男女间的欢爱未能得到满足。

(5)肄(yì):指的是树被砍掉后再生长出的小枝。

(6)遐(xiá):远。

(7)鲂(fánɡ)鱼:鳊鱼。赬(chēng成):指的是浅红色。

(8)毁(huǐ):在齐人的方言中,这个词是火的意思。如火焚一样。

(9)孔:意思是非常。迩(ěr):意为近,在这里是指接近饥寒之境。

译文

沿着汝河堤岸,采伐山楸树的枝干。还没见到我的夫君,忧思不绝如同清晨忍饥。
沿着汝河堤岸,采伐新抽的树枝。已经见到我的夫君,望你不要再离我远去。鳊鱼的尾鳞微微泛红,王室的命运堪忧。即使王室命运堪忧,但父母穷困需要养活。

评析

在诗篇的开头段落中,“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雄伟的汝河大堤上,一位悲痛的女子,正手握斧头砍伐山楸的树枝。这里的悲痛女子正在执行本应是男人的劳作,而这一场景不禁让读者产生疑惑:她的丈夫究竟去了哪里?他怎么能心lessly让妻子担负这份沉重的劳作?诗中“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表达,隐约提示了答案:原来,她的丈夫已经长时间在外劳作,而这份维持生计的重责,除了妻子外无人能承担。接下来的两句诗意象深邃,它将满腹疼痛描绘成朝饿的痛苦,只有那些常常饥饿的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困苦。而在她的丈夫离家在外的日子里,这位可怜的妻子,无法享受到丝毫的照顾和关爱。这就是第一章所展示的女主角的处境:她独自承受着饥饿和痛苦,早晨就要强行挺身去砍柴。当凄冷的秋风吹过,她的衣衫飘飘,大堤上回荡着“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叹息,让人听之心酸。
第二章的诗情出现了意外的转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两句,不应被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的是树木被砍伐后新长出的枝条,这揭示了女主角的辛劳和等待,春秋交替,又过了一年。忧愁和悲苦在漫长的岁月中延续,期待或许早已化为绝望,但此刻,她却惊喜地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两句,便带着女主角突发的欢呼流露出来。然而,这些情感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对于丈夫的归来,她的内心充满了喜悦,疑虑和深深的期盼。这种复杂的情感,无法用一句话来概括,但却全部被“不我遐弃”四个字所表达。这就是《国风》对复杂情感的表达,那么真挚而又含蓄。
女主角的疑虑并非无理。在第三章的开头,“君子”以犹豫不决的语气,无情地宣布他必须再次离家去远方工作。他描绘的形象,就像是一只劳累的鳊鱼,尾巴被染成了鲜红,游向了多难的秋天,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他不能停留,也不能恋家。这种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离的情况描绘得如此紧迫,令人扼腕,可怜的妻子一下子从喜悦中坠入了绝望。然而,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是她在无法接受的痛苦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厉的疑问:尽管家庭的爱已经被无情的劳役所摧毁,但是濒临饥饿的父母呢,他们的生死不能不顾。
全诗在疑问的悲痛中戛然而止,征夫对此疑问又能做出何种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贯穿了整个历史:当残酷的政策和繁重的劳役让每一个家庭的生存都陷入危机,将支撑社会的人民逼到“如毁”、“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充满了这样的疑问。《周南·汝坟》在经历了几次忧喜和绝望后提出的疑问,虽然变成了结尾中征夫的沉默,但是读者却清晰地听到了历史接下来发出的巨大回音:那就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