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镗:指鼓的声音,形容声音清脆响亮。引自明朝陈继儒的《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2)踊跃:形容声音连绵不断,寓意着振奋士气。兵:指武器,如刀枪等。
(3)土国:指在国都服役的地方。漕:一个地名。
(4)孙子仲:是公孙文仲的名字,字子仲,是邶国的将领。
(5)平:此指调和、和解,即指通过救助陈国来调和陈宋之间的关系。陈、宋:都是诸侯国的名称。
(6)不我以归:即是说不让我回家,有家却不能回。
(7)有忡:形容心情忧愁不安。
(8)爰(yuán):是一个地点发声词,意思是“于是”。丧:表示丧失,此处是说丢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表达了寻找失去之物的迷茫。
(9)于以:询问地点的表达,相当于“在哪里”。。
(10)契阔:指的是人生的聚散离合。契,相聚,阔,分离。
(11)成说:表示成言,相当于承诺、誓言。
(12)于嗟:即“吁嗟”,表达了感叹或悲叹的情感,相当于现在的哎哟。
(13)活:借为“佸”,表示相会、相遇。
(14)洵:距离的遥远。
(15)信:一是指承诺无法实现(古伸字的意思是未能伸展或未能实现);另一种解释是指誓约应当是诚信可靠的。
击鼓之声震耳欲聋,士兵们奋勇操练,众人留守国内筑建漕城,唯我孤身前往南方,肩负起未知的使命。
我随孙子仲征战,平定了陈国与宋国的战乱,却未被允许回家,致使我满心忧愁。
我想知道,人在何处?奔驰的战马又失落在何方?我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只在那山林之间,树木之下找到了它们的踪迹。
生与死,聚与散,我曾向你承诺。握着你的手,希望与你共度余生。
哎,时间太漫长,让我无法与你重逢。哎,距离太遥远,使得我无法实现我的誓言。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战争诗篇。诗人透过言词之中,展现了他对战争的深深痛恨。他通过对战争的本质和残酷性的深入剖析,唤起了人们对尊重每一个生命和谋求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份源自诗人内心深处,真实且朴素的情感表达,无疑构成了对人的存在最深刻的人文关怀,使得这首诗篇成为人性的至高标杆。
在《毛诗序》中曾引述到:“《击鼓》,怨州吁也。”这一观点,和《左传·隐公四年》关于州吁伐郑的事件是一致的。然而,姚际恒在他的《诗经通论》中提出是以“与经不合者六”来解释这一问题,他认为这应该是《春秋·宣公十二年》的“宋师伐陈,卫人救陈”在卫穆公时的历史事件。因此现在更倾向于接受姚际恒的解释。
诗的第一章描述了卫人出征救陈,平息了陈宋的矛盾,揭示了卫人的内心怨念。在最后一句“我独南行”中,诗人以表达个人愤懑为主线,贯穿全诗。第三句“土国城漕”描绘了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后, 尽管卫人能在境内从事劳役,但却承受着困扰,而南行来救陈的艰难程度更是倍增。
诗的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呼应了“我独南行”的线索。如果南行的时间短暂,那么困扰也就短暂。但诗的最后两句“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则进一步揭示酸涩的情绪,让人揪心。
第三章描绘了自己想要返回家中,却无法做到的艰难情绪,将个人的心情揉入其中,表达了深深的怀念和想念。随后的第四章与第五章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家乡,对生活平静,对家人的思念情绪。在“死生契阔,与子偕老”的诉求中,诗人展示了深深的怨念,怨念战争的降临,怨念征召无归期,怨念生活的幸福被战争割裂,甚至是整个生命的消失。
总的来看,这首诗以大胆且深刻的方式,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平静生活的期盼。诗人试图呼吁人们尊重每个生命的存在,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是一首在荣誉和责任面前,展现个人深深厌恶战争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