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诗经 >国风·下泉

《诗经》国风·下泉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 lièxiàquánjìnbāoláng
  • tànniànzhōujīng
  • lièxiàquánjìnbāoxiāo
  • tànniànjīngzhōu
  • lièxiàquánjìnbāoshī
  • tànniànjīngshī
  • péngpéngshǔmiáoyīngāozhī
  • guóyǒuwángxúnláozhī

注释

(1)下泉:地下的泉水潺潺流出。

(2)冽(liè):形容寒冷刺骨。

(3)苞:指草木茂密生长。稂(láng):类似野草的莠类植物。有解释说稂为未经灌溉而病弱的稻,或指长穗但不饱满的禾。

(4)忾:深深的叹息声。寤:从睡梦中醒来。

(5)周京:天子所居的都城,即周朝的首都,与后文的“京周”、“京师”同义。

(6)萧:野生植物艾蒿的别称。

(7)蓍(shī):古代用于占卜的草,属于蒿类。

(8)芃(péng)芃:形容植物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膏(gào):给予滋润与养育。

(9)有王:指诸侯定期朝觐天子之事。

(10)郇(xún)伯:根据多种解释,可能是指文王之子郇侯,或是晋大夫荀跞。因其治诸侯有功,或音同“荀”而相通假。此处依据齐诗的观点。劳:前来慰问之意。

译文

清冷的地下泉水在幽静之地潺潺流淌,一丛丛狗尾草沉浸寒泉中。难以入眠连声长叹息,一心想念昔日周国京城繁华盛景。
寒凉的地下泉水在淅沥流淌,艾蒿草在清澈的泉水中摇曳。难以入眠连声长叹息,对镐京都城的思念之情缠心头。
透骨寒的地下泉水涌动不息,一丛丛蓍草在寒流中轻轻摇曳。难以入眠连声长叹息,一心怀念着昔日故都的难忘回忆。
黍苗青翠欲滴旺盛繁茂,风调雨顺的滋润和呵护。四方诸侯朝觐天子,全靠贤德高贵的郇伯慰劳众人。

评析

这首独特的诗通过对小微观的事物映射出大宏观的历史背景,巧妙地描述了周室的内乱和衰退,以及诗人王子匄的悲怆。在其开幕抽象描绘“寒泉水冷”和“野草润泽”情景的比兴之中,我们从中感受到深深的哀伤回响。接着诗人通过直述的方式,感慨地回望曾经的周京,充满了凄美的悲伤。在这三段的反复咏唱中,这种悲颓之感得以无比的放大。然而在诗的最后一章,诗人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回忆起周王朝曾经的辉煌,描绘出各国归附的壮丽场面。

在赏析这首诗的形式上,其前三段典型地采用了《诗经》的重章叠句结构,同一叠句中各章仅在第二句末尾和第四句末二字变换过,而这样的微变化虽在首尾之韵进行交替,却不会因反复的咏唱而显得枯燥无味。很独特的是,这三章的意象和内涵是高度一致的,没有明显的递进或对比的关系。然而在诗的最后一章,诗人一反常态,这一转折不仅在意义上,更在句句结构上显得惊人且突兀。对于这样的奇异结构,历代的读者和研究者们都非常关注,有持赞赏立场的陈继揆和牛运震,也有持疑惑立场的王柏和向熹。

虽然怀疑者的立场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在没有发现确切证据的情况下,这样的怀疑仍有其局限性。在诗经的一百六十篇诗中,也有许多采用三章复沓叠咏,如《周南·樛木》、《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而且其中也有在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的诗,《邶风·燕燕》就是一个例子。这样悲凉之感与对历史回忆的错落有致地交织在一起,使这首诗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因此,《下泉》这首诗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国风》中的上乘之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