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即洛水,古代有两条洛水,一条源自陕西西北,汇入渭水;另一条源自陕西南部,穿越洛阳后汇入黄河。朱熹认为此诗所描绘的是穿越洛阳流入黄河的洛水。
(2)泱(yāng)泱:形容水势浩渺壮阔。
(3)君子:此指周王。止: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4)茨(cí):茅草编织的屋顶,层层叠叠。如茨,用以形容其层层叠叠之状。
(5)韎(mèi):茜草染成的赤黄色皮革制品。韐(gé):蔽膝,古代的一种服饰。这是天子在有战事时所穿戴的。奭(shì):形容鲜红色。有奭,用以形容韎韐的鲜红色泽。
(6)作:兴起。六师:即六军,古代天子的军队分为六部分,每部分二千五百人。
(7)鞸(bǐ):刀鞘,古时也称为刀室。琫(běng):装饰在刀鞘口的玉石。有珌(bì):即珌珌,形容玉石上的美丽花纹。
(8)家室:此处意指“家邦”,代表整个国家。
(9)既同:表示福气的汇聚。既,意为完全。同,意为聚集。
望着眼前的洛水,水势浩渺绵绵流淌。周王亲临洛水之滨,福禄丰厚如同茅屋的华盖般无限量。身着的蔽膝闪烁着赤色的光辉,六军的统帅检阅着雄壮的军队。
望着眼前的洛水,水波荡漾茫茫无边。周王来到洛水之畔,佩戴的剑鞘上饰以美玉。周王享有万年的福祉,保佑他的家族兴旺昌盛。
望着眼前的洛水,水势广阔无垠。周王再次来到洛水之滨,福禄全都汇聚在他的身上。周王万年长享福寿,保佑国家安宁康泰。
本诗展现的是一幅壮美的画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开篇有力,"瞻彼洛矣,维水泱泱",瞬间描绘出了天子统治诸侯和讲武的场景,是在周朝的东首洛阳(现在河南地区)。通过借洛水的深广,隐晦暗示天子的智慧圣明,就如同洛水绵延,深厚而有序。接下来的"君子至止,福禄如茨",进一步展现天子的尽职尽责。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天子亲临戎政,亲自统领军队,因此得以“福禄如茨”,国家和人民获得福祉。最后两句“韎韐有奭,以作六师”,补充了前半部的含义,“韎韐”指的是用皮革制作的军用防护,就如今日的皮带膝盖。“以作六师”,即调动六军进行武术训练,强调了天子的威望,也表达了此次大会的目标,就是学习和练习武术。
第二部分的目的在于深化对天子的赞颂。启幕二句与第一章相似,“君子至止,鞸琫有珌”,描绘出天子观阅武师时,军队严整刻板,天子胸前佩戴宝剑,装饰华丽,威仪显赫。故以“君子万年,保其家室”的赞美之词,对天子进行高歌。
第三部分的句型基本与第二章相同,但含义有所不同。“君子至止,福禄既同”两句,回应了第一部分的“福禄如茨”,表明天子在讲武和检阅六师后,奖赏更加丰厚,使所有参与的诸侯和军队都得到鼓励,众人心向着天子,满怀欢喜。在“君子万年,保其家邦”的欢呼声中,全诗落幕。而“保其家邦”的意义,比起前文的“保其家室”,意味更深,强烈表现出这次武术研习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