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苓(líng)草,又称大苦,通“蘦”。据毛传记载:“苓,大苦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指出:“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在《群经评议》中解释道:“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另有说法认为苓即是莲。旧时的注解中也有将苓解释为甘草的观点。
(2)首阳:山名,位于今山西永济县南部,又称雷首山。
(3)为(wěi)言,即“伪言”,意为虚假之辞。其中,“为”与“伪”相通。
(4)苟亦无信:告诫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苟,表示确实、真的。
(5)舍旃(zhān):意为放弃此物。其中,舍:放弃,旃:为“之焉”的合声。
(6)无然:意为不要认为是这样。然,是的、正确。
(7)胡: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或什么。
(8)苦:此处指的是野生可食的苦菜。
(9)无与:意为不要给予认同或支持。与,表示许可或赞许。
(10)葑(fēng):指的是芜菁,也称为蔓菁或大头菜等蔬菜。
(11)从:意为听从或遵从。
翻山越岭采摘茯苓,在首阳山顶伫立。总有无聊之人爱说不实之言,可那些话没有一句是可信的。闲言碎语不要理会,不要随便予以肯定。总会有一些爱造谣生事的人,到头来只会自食恶果。
翻山越岭采摘苦草,在首阳山脚下徘徊。有些好事之徒爱说他人闲话,但千万不要轻信。闲言碎语不要理会,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那些制造流言蜚语的人,到头来只会自食恶果。
翻山越岭采摘芜菁,就在首阳山之东侧。无聊小人继续制造谣言,千万不要被这些言语影响了判断。闲言碎语不要理会,千万别被它们所左右。那些以造谣为乐的人,到头来不过是两手空空罢了。
这是一首生动并力求昭示人们,避免被非实际事情所诱导的诗歌。诗歌划分为三个主要章节,每章皆以象征物来创造一种情绪视角来开始。朱熹解释其为“引发咏诵的前序”,诗一开始就以一种令人陶醉的方式来描述各种元素,如“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等等,就是诗人巧妙地先引出事物,然后再引出核心论点的技巧应用。
在这三个章节中,诗人充满智慧地使用三种常见但不同的植物——“苓”,一种名为大苦的黄药植物,其叶片似地黄;“苦”,即苦菜,又名“荼”,且表面像葵花;以及“葑”,即芜菁,又称蔓菁,俗称大头菜,其根部可作蔬食。诗人以此作为背景,这三种植物在《诗经》时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们日常生活和这些植物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联系,诗人以此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进一步传达出诗人所坚持的信念。
诗中三篇,先后建议人们对待虚假信息应秉持“无信”、“无与”、“无从”的态度。这是诗人对于虚假信息的智慧深思,强调良好的心态是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强大工具。不信,即不相信谣言;无与,即不去参与传播;无从,即不轻信诱导,避免扰乱自我。诗人用重复的句式“舍旃舍旃”,反复提示,进一步表达虚假信息的不可靠,要远离它们。
而后,诗人用托物起兴的手法,以“人之为(伪)言”的主题开展讲述。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谣言的“无信”、“无与”、“无从”,谣言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制造谣言的人也无处容身。最后,诗人巧妙地运用反复的句式,“胡得焉”,将整个诗歌划归为完整,陈述了诗人的观点,那就是制造虚假信息的人是无果而终。通过这首诗,诗人向世人昭示出人们应如何对待虚假信息,其教诲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