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笃:指的是诚实与厚道,一种忠实坚定的品质。
(2)匪居匪康:出自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居指安定,康代表安宁。匪即不,此句意味着不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
(3)埸(yì):指分隔田地的界限。廼,同“乃”,然后、那样。
(4)积:古时露天堆放粮食的地方,后来也称作“庾”。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
(5)餱(hóu)粮:即干粮,便于携带和保存的食物。
(6)于橐(tuó)于囊:形容把东西装进袋子里。有底的袋子称作囊,没有底的则称为橐。
(7)思辑:指的是和谐与团结。思在这里是一个助词。用光:意指用之为荣。
(8)斯:助词,无实际意义。张:指做准备工作,类似于现代口语中的“张罗”。
(9)干:指盾牌,用来抵挡攻击。戚:指斧头。扬:指大斧,又称钺,是古代的一种武器。
(10)胥:巡视或视察。斯原:指的是此地的原野。
(11)庶、繁:形容人口众多。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庶繁”是指居住在该地的人很多。
(12)顺:指人民心愿归顺、顺从。宣:形容心情舒畅、心胸宽广。
(13)陟(zhì):爬升或攀登。巘(yǎn):小山或山峰。
(14)舟:携带或佩戴。
(15)鞸(bǐng):刀剑插入的鞘。琫(běng):刀鞘口边的装饰,常用玉石制成。
(16)逝:指时间或人的离去,就像流水一样不复返。
(17)溥(pǔ):形容空间或者领域的辽阔广大。
(18)觏(gòu):仔细观看。京:高大的山丘。在这里,特指古代豳地的高地。
(19)京师: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京师原指地势高峻且人口密集的山区。董氏认为,京师一词由此而起,后世将都城称为京师。
(20)于时:即“于是”,意味着因此或者随即。时,通“是”,如此。处处:各个居住之地。
(21)庐旅:庐与旅在古代有相同含义,指临时居住或旅行途中的住所。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有提及,这里特指为旅客提供的宿舍。
(22)跄跄济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这是形容群臣举止有威仪。跄跄描绘走路时节奏感强烈的样子;济济展现了从容且端庄的形象。
(23)俾(bǐ)筵俾几:俾在这里是使动词,意为让。筵,是古人用来铺地坐的席子。几,是放在席子上用来放置物品的小桌。这里描述的是古人席地而坐的情形。
(24)乃造其曹:造,原意为告知。曹,祭祀时用来供奉的猪。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曹还可以指牧场。另一种解释是指许多宾客。
(25)牢:专指养猪的围栏或圈舍。
(26)酌之:这里指倒酒、斟酒的动作。匏:指用葫芦制成的容器,这里特指切开的葫芦瓢,古时作为一种酒器。
(27)君之:扮演君主的角色。宗之:扮演家族领袖的角色。
(28)既景乃冈: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及,景指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方向。冈,是登高望远的意思。景在这里也有“影子”的含义。
(29)相其阴阳:相,观察。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南面向阳,北面背阴。
(30)三单(shàn):单,通“禅”,指的是轮流执勤或换岗。三单,意指军队分为三部分,每部分轮流服役,互相接替。毛传中解释为相互继承的意思。
(31)度:测量或评估。隰(xí)原:低洼湿润的土地。
(33)夕阳:《尔雅·释山》中提到,位于山脉西侧的地方被称作夕阳,即日落的方向。
(34)允荒:形容一片土地极其辽阔而空旷。
(35)渭:指的是渭水,这条河流发源于今天甘肃省渭源县北部的鸟鼠山,蜿蜒向东南流至清水县,随后进入陕西省境内,穿越渭河平原,继续向东直至潼关,最后汇入黄河。乱:这里描述渭水的流动状态,是横冲直闯的样子。
(36)厉:通“砺”。锻:指锻打,这里特指用于打铁的石锤。
(37)止基乃理:出自《诗集传》,止意为居住,基指的是定居之地,理表示划分疆界。也可以解释为既定居之后,就开始管理治理这片基地。
(38)爰众爰有:描述一个地方人口众多,并且生活富裕。
(39)皇涧:指豳地区的一条河流名称。
(40)过涧:同样是一条水流的名字,这里的“过”应读作平声,与“错”同音。
(41)止旅乃密:形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居住的密度也随之增加。
(42)芮鞫(ruìjū):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到,芮是一条水流的名称,它发源于吴山的西北方向,向东流入泾水。《周礼·职方》记载的名字是汭。鞫指河流以外的地方。这几句意味着皇涧和过涧的流域已经稳定,人们又开始向芮水流域拓展。
忠厚的祖先,伟大的公刘,不贪图安逸和享受。划定田界治理田畴,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打包干粮以备不时之需,无论大小袋都装满,团结一心共享荣光。佩戴弓箭手持戈矛,盾牌刀斧都准备就绪,向着远方迈出坚定的步伐。
忠厚的祖先,伟大的公刘,观查豳地筹划周详。众多百姓紧随其后,民心归顺心情舒畅通透,没有哀叹没有烦恼。时而登高望远,时而在平原上细看细察。身上佩戴的是何等珍宝?琼瑶美玉放光芒,刀鞘上的玉饰光泽柔和。
忠厚的祖先,公正的公刘,沿着溪水的岸边漫步,广阔的原野让人目光深邃。登上高冈放眼望去,京师美景尽收眼底。京师四周肥沃无比,在此定都是件美好的事,快速动工建造宫室。。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忠厚的祖先,卓越的公刘,定都京师策划宏伟计划。群臣侍从仪态庄严,赶赴宴会举杯交错,宾主有序座次井然。先行祭祀猪神,祈求其保佑。圈中宰猪烹饪佳肴,用葫芦瓢斟满美酒。饱食终餐心情悦,推选公刘为领袖。
忠厚的祖先,众人景仰的公刘,开阔土地,丈量田野与山丘。南山北山测一周,明察水源和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轮值,勘查低地挖深沟,开荒种植治理田畴。再次前往西山仔细看,发现豳地宽又广。
忠厚的祖先,伟大的公刘,豳地建造宫殿环境清幽。横渡渭水驾驶木舟,随意取用砺石和锻石。每一块基地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康物丰笑语盈盈。皇涧两岸人纷纷落户,面朝过涧,眼光遥望。移民定居人口稠密,沿河两岸,生活愈发充实。
本诗咏史六章,诸章均由“笃公刘”引出,从赞美的口吻看,显然是周朝后期人作,主要记录了公刘迁徙豳地后奠定中央的历史事实。
首章描绘了公刘出发之前的细致准备。他在邰地边界划定后,带领人们勤奋地耕作,将收获的五谷装入仓库,制为干粮并小心翼翼地包装装备。然后携带弓箭,装备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接下来的章节描述了到达豳地后的各项行动。他首先百忙之中探察原野,时候上山,时候在平原,探察泉流,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种植、建筑、养殖、采石等方方面面的事宜。所有一切安排妥当后,庆祝宴请,选择首领。首领确定后,再建立军队,做好防御工作。这首诗将公刘开拓土地、构筑国家的过程呈现得淋漓尽致,恍若读者被带回到远古,观赏一幅原始人朴素的生活场景。
全文精彩的塑造了公刘的人物形象。公刘为人深思熟虑,展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丰饶的邰地可以安享生活,却因“匪居匪康”,未敢安逸,反而选址良田,带领人民向着更好的豳地进发。作为部落之长,他有超强的组织能力,精通领导艺术。出发前,他进行了周详的准备,确保精兵足粮之后才启程。到达后,他没有嫌弃困苦,察看地形,规遍全地,一切事物都是亲力亲为。他身上佩戴着美玉宝器与闪烁的兵器,冒险登山和涉水,身临其境,这样具有威权形象的领导者,自然赢得群众的支持,也赢得后世学者的赞扬。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公刘,而且描绘了百姓,描绘了公刘与民众的团结休戚与共的关系。坚定的团结思想,“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诗人一组紧凑的语词,歌赞了人们定居后开心欢聚的生动场景。
在公刘的时代,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欢庆的宴会上,人们共享美食以示庆祝,选举首领,可见部落政治生活的一角。
此诗特点是在行动中呈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具体场景中形象生动,无论是起来整齐的部队,抑或是公刘对环境的积极探察,都用人景结合的方式写生。尽管在写探察的细节上稍显繁复,虽有重复之处,也应该理解为那时候部落生活较为简朴,可以描绘的事物本就不多。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