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诗经 >小雅·四牡

《诗经》小雅·四牡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 fēifēizhōudàowēi
  • huái怀guīwángshìxīnshāngbēi
  • fēifēitāntānluò
  • huái怀guīwángshìhuángchǔ
  • piānpiānzhězhuīzàifēizàixiàbāo
  • wángshìhuángjiāng
  • piānpiānzhězhuīzàifēizàizhǐbāo
  • wángshìhuángjiāng
  • jiàluòzàizhòuqīnqīnhuái怀guī
  • shìyòngzuòjiāngláishěn

注释

(1)四牡:所指的是驾驶车辆的四匹公马。

(2)騑(fēi)騑:出自《广雅》的词语,意为疲劳。若是连续不断地行走,那么肯定会感到疲倦。

(3)周道:大道。倭(wēi)迟(yí):也可以写作“逶迤”,形容道路曲折且遥远。

(4)靡:无。盬(gǔ):停止。

(5)嘽(tān)嘽:形容人喘息的样子。骆:黑鬃白马。

(6)不遑(huáng):没有空闲时间。启处:是指在家中安静休息的地方。启,是小跪的意思。古人坐时,两膝跪地,臀部紧贴脚跟。

(7)翩翩:描述鸟儿飞翔的样子。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类,别称鹁鸠或夫不。

(8)集:落下。苞:茂盛。栩(xǔ):柞树。

(9)将:照顾和供养。

(10)杞:一种灌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枸杞树。

(11)骤:形容马匹奔驰的样子。骎(qīn)骎:形容马跑得非常快。

(12)是用:即是以,因此。

(13)谂(shěn):思念、想念。

译文

四匹雄骏的宝马昂首飞奔,宽阔的大道远又长。谁不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只是君王的使命尚未完成,心中难免涌动着哀愁。
四匹雄骏的宝马继续驰骋,黑鬃白马步伐踉跄直喘息。谁不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只是君王的差遣尚未告终,哪有时间去享受宁静与安详。
远方的鹁鸠翩翩飞舞,时高时低任翱翔,栖息在茂密的柞树之上。君王的使命依然压心头,无暇顾及对老父亲的侍奉与照顾。
鹁鸠从远方轻盈飞来,时而自由翱翔,时而收翅休憩,落在浓密的枸杞树枝上。君王的差使还没办完,无法对母亲尽到应尽的孝道。
驾驶着四匹黑鬃白马,马儿快速的穿梭在大路上。谁不想回到自己的故乡?身不由己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评析

此首诗是奠定了后世行役诗的基础,与《诗经》中的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一同引导出一条新颖的诗歌发展路径。

全诗由五章组成,均采用了赋的艺术手法。首章就设定了全诗的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两个矛盾的主题之间,揭示了人物“我心伤悲”的内心世界。接下来的各章就是在这种“伤悲”情绪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方面的展开和深入探讨,全诗弥漫着一种曲折深沉的伤感情绪,这无疑是当时混乱困难的社会氛围对文学作品产生的映射。“四马騑騑,周道倭迟”,马匹疲劳而快速的步伐,道路迂回而遥远,没有尽头。行役的小官员深知,马车越快,他与自己的故乡和亲人的距离就越远。他的思绪并未牵挂于所谓崇高的“王事”任务,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归”。而他并未直接表达对归乡的渴望,而是采用“岂不怀归”这种蕴含深意的反问句式,这无疑体现出了人物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周道倭迟”则是象征着人生漫长而复杂的旅程。许多人在人生的路上摇摆不定,虽然有归乡的想法,但“王事靡盬”却无情地逼迫他们违心地继续前行。除了陶渊明式的人物能坚决地“归去来兮”,其他人都会有“心中伤悲”的阴影掠过。诗的抒情气息十分悠长。

此诗中有三章是关于马的描绘,马作为载体出现,因为马是完成任务的主力。而两章是描绘鵻,这是他们在行程中的所见。鵻又称夫不,是一种孝顺的鸟类。选择描绘鵻并非偶然,而是寓有伟大的意义。当诗人看到鵻这种孝鸟时,他会感到自己在外无法安居,更别提对父母养老送终,让孝顺的鵻与自身无法孝顺的现状形成对比,感慨十分深沉。而鹁鸠闲逸自由,可以在天空中随意飞翔,累了可以随处停留,爱在哪停在哪。而那可怜的马虽然是精心选育的,但却要终日奔波,累了还得继续奔跑,气喘吁吁也不能停歇。这是因为王家的公事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不容许有任何偏差。在这里,鵻的闲逸和马的奔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描绘马的辛劳和疲惫,其真实目的是为了衬托出人们的疲労和痛苦。因此,从诗中可以看出,描述马和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深思熟虑的。

全诗的布局有章可见,首章“我心伤悲”为全诗设定了基调,《小雅·四月》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相映成趣。最后一个章节“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正是揭示出全诗的主题,也就是无法尽孝的痛苦。

尽管这首诗主要是發泄对“王事靡盬”的不满和自己怀乡的情绪,但也可以被误解为因为忠和孝不能两全,只能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王事上,因此国家会用这首诗来慰劳使者们的辛劳。《仪礼》中的燕礼、乡饮酒礼中也有演唱这首诗的内容。而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传和郑矩。他们都将这首诗的“怨”思转化成“美”意,这与原诗的主旨大相径庭。

虽然已经存在了一些误解,但我们不能否认,这首诗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的生动描绘,并借此向我们展现出古人的情感世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