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诗经 >颂·那

《诗经》颂·那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 nuózhìtáo
  • zòujiǎnjiǎnkànliè
  • tāngsūnzòusuíchéng
  • táoyuānyuānhuìhuìguǎnshēng
  • qiěpíngqìngshēng
  • tāngsūnjuéshēng
  • yōngyǒuwànyǒu
  • yǒujiā
  • zàixiānmínyǒuzuò
  • wēngōngzhāozhíshìyǒu
  • zhēngchángtāngsūnzhījiāng

注释

(1)猗(ē)与那(nuó)与:犹“婀欤娜欤”,描绘乐队盛美之景。与,同“欤”,为感叹之词。

(2)置:树立,立起。鞉(táo)鼓:立鼓之一种。

(3)简简:鼓声模拟词。

(4)衎(kàn):愉悦之情。烈祖:有辉煌功绩的先祖。

(5)汤孙:商汤的子孙。奏假:举行祭祀,假为“格”的通假字。

(6)绥:赐予,赠予。思:助词。成:达成,成功。

(7)渊渊:鼓声的模拟词。

(8)嚖(huì)嚖:吹奏乐器的声音模拟词。管:竹制吹奏乐器的一种。

(9)磬:一种玉制的打击乐器。

(10)於(wū):感叹词。赫:显赫,辉煌。

(11)穆穆:和谐庄重。

(12)庸:同“镛”,大钟。有斁(yì):即“斁斁”,形容乐声浩大。

(13)万舞:舞蹈之名。有奕:即“奕奕”,形容舞蹈场面盛大。

(14)亦不夷怿(yì):意为不是很快乐吗? 夷怿:喜悦之情。

(15)作:指人的行为举止。

(16)执事:处事,办事。有恪(kè):即“恪恪”,形容态度恭敬诚恳。

(17)顾:光临,惠顾。烝(zhēng)尝:冬季祭祀为烝,秋季祭祀为尝。

(18)将:庇护,佑助。

译文

好一派繁盛美景啊,在我堂前鼓声震。
鼓声隆隆响四方,先祖闻之喜洋洋。
商汤子孙正祭祖,祈愿功成耀四方。
立鼓声声震天响,管乐吹奏韵悠扬。
曲调婉转和谐美,磬声起伏节奏强。
商汤后裔威名扬,音乐庄严又堂皇。
钟鼓齐鸣震乾坤,万舞翩翩盛景长。
我有宾客来助祭,欢声笑语聚一堂。
遥想先民古时代,行止有序法度张。
朝夕恭敬温文雅,诚心祈福祭高堂。
先祖恩泽赐祭品,商汤子孙永安康。

评析

与《诗经》中的多数篇章迥异,《那》一诗独特地聚焦于祭祀先祖场合的音乐舞蹈盛景。诗中通过盛大的乐舞场面,展现了对祖先的深深崇敬,并以此祈求祖先神灵的庇护和助佑。据郑觐文在《中国音乐史》中的观点:“《那》祀成汤,此为祭祀用乐的起点。”从先秦诗史的角度看,这段时期大致可视为音乐文学史。《那》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配合乐舞的歌辞,更关键的是,其文字内容生动地描绘了这些乐舞的实际情境。

诗中细致描述了祭祀仪式上的乐舞过程:起始于鼓声的奏响,随后是管乐器的悠扬,再接着是磬声的节奏,最终达到钟鼓齐鸣、万舞翩翩的高潮;在此之后,主祭者进行献祭,标志着仪式的圆满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礼记·郊特牲》中有言:“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这与《那》诗中所描述的情景恰相吻合。

从诗的形式上看,《那》的开篇即运用了两个感叹词,文中也不乏诸如“简简”、“渊渊”、“嚖嚖”、“穆穆”等模拟乐声的叠词,以及“有斁”、“有奕”、“有恪”等富于节奏感的形容词。这些词汇不仅使得诗歌在音节上具有了乐感,也大大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尽管在结构安排上,《那》并不像后世诗歌那样严谨,但其浑然天成的气势,依然赋予了它极高的审美价值。孙鑛曾赞誉道:“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这里的“工妙”,实际上是对《那》整体艺术性的肯定;而所谓的“大辂”,则暗喻这首诗像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而非零散的部件拼凑。

从学术视角来看,《那》对于音乐舞蹈史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诗中提及了四种乐器:鞉鼓、管、磐、镛,涵盖了古代乐器的革、竹、石、金四大类。而出现的舞蹈“万舞”,则为我们提供了古代舞蹈的珍贵资料。《诗经》中对鼓声的描写生动逼真,使得现代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例如,《小雅·伐木》中的“坎坎伐鼓”,《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等,与《那》中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相互呼应,这些叠词通过强弱的音色对比,生动地再现了鼓声的魅力。

尤为有趣的是,《那》诗中所描述的万舞。据考究,万舞包含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威武有力,手持马缰;女舞者则光彩照人,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有学者认为,万舞实则蕴含了生殖崇拜的深层意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中将“虿”释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象征繁殖力的蛙。故而,“万舞”之名或许与蛙的崇拜有关。此外,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常铸有青蛙形象,这些塑像多呈现雌雄交媾或母蛙负子的形态,进一步印证了万舞的生殖崇拜内涵。而《简兮》所描述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界格上,这为解读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提供了有力证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