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诸:这两个都是语尾的助词,用于调整语气和语调。
(2)乃:可是。之人:这个词指的是“这个人”,特指她的丈夫。
(3)逝:这是一个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主要是用来调整音节的作用。古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旧处”,也就是和原来一样的相处方式;另一种解释是“姑处”。
(4)胡:这个字的意思是“何”,也就是“怎么”。定:止,此处指的是心的安定。
(5)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乃”,也就是“曾”;另一种解释是“岂”,竟然、难道。我顾:这个词的意思是“顾我”,顾:眷顾,顾念。
(6)冒:覆盖,形容光芒遍照。
(7)相好:彼此友善,相互交好,相爱。
(8)德音:这个词的意思是“好名誉”。
(9)畜我不卒:这个词的意思是“好我不终”。畜,同“慉”,意为“喜爱”。不卒,不到最后。
(10)述:依循,此处指依循义理。
太阳和月亮,光芒照耀在大地上。然而像这个人啊,却不能以故旧之道相处。为何态度转变如此之大?仿佛我成了陌路人一般。
太阳和月亮,大地笼罩在其光芒中。然而像这个人啊,却不能如原来那样恩爱。为何恩爱消逝得无影无踪?夫妻之情就此断裂。
太阳和月亮,每天都从东方升起。然而像这个人啊,美好的言语变为不善。为何安慰之言变成了沉默?无良之行就此遗忘。
太阳和月亮,每天都从东方升起。父亲还有母亲啊,没能从始至终爱我。事情怎会演变至此地步?这份伤害终究无法弥补。
这首诗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视角,到底是批评了难堪的现实,还是在悲叹冷酷的命运呢?《毛诗序》认为这是一首由卫庄姜创作的诗,是在描述她独自承受苦难的生活,无处诉说的无辜和悲伤。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她在向日月祈祷,怀疑她的丈夫庄公是由于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和意志,而不是按照古人的方式对待她。然而,鲁诗却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一首哀悼卫宣公夫人宣姜与两个儿子的悲剧故事。
在这首诗的开头,读者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景象:日月可以照耀大地,运行不停,而我身为妇人的丈夫,却不能对我保持一贯的关怀和细心。这个主题反复被提及,以反衬出“变心男子”的形象。这种对比不仅塑造出男子的形象,同时也反映出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中人情冷漠的一面。
这个主题在第二和第三章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第四章中,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她甚至开始怨恨自己的父母,让读者感到心情沉重。看似对父母的无理埋怨,实际上却是寓含着对父母无竭至情的遣诉。
更重要的是,诗人没有刻意去描绘被抛弃的妇女的内心痛苦,而是通过日常的情感和行为,带领读者去揣摩和体验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她既怀念自己的丈夫,也渴望他能真心回来,再次对她“顾念”和“答理”。这种复杂的心态,恰如其分地揭示出在被抛弃和仍保留着希望之间,这位妇女的心理挣扎。这种真实的情感,恰恰扣人心弦,让读者由心产生共鸣。
古代的学者们通常认为这是卫庄姜——“卫庄公”的夫人——的歌声,她在无法解决遭受州吁之乱后的困苦生活后,以整首诗总结自己的痛苦经历。虽然这种解释看似有充足的证据支持,但如果我们在考虑这首诗的细节时,我们仍然会发现其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最不合常理的地方就在于抱怨父母的诗节。按照周人的礼法,人应该孝敬父母,而不是向他们抱怨。所以,如果按照通常的解读,这部分的诗意就变得突兀且毫无道理。
然而,倘若我们结合周初的历史和邶风的起源,我们或许可以理解这首诗是关于反映殷殇的一首高邇越。我们都知道,伐商之后,周尝试以各种方式安抚失国的民众,然而由于叛乱,导致周公对他们采取了严厉的惩罚。如果我们将周人、商人的恩怨变迁的背景套用到《邶风.日月》中,那么这首诗的许多细节就变得可信。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既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表达了社会现实的诗歌。作者通过反复的吟咏日月,形象化地描绘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变迁无常。而这种独特的描绘方式,恰好使这首诗有了强烈的感染力,进一步动人心魄。这样的诗歌,总让人惊叹于人性的深渊,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