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鳲鸠(shī jiū):也叫布谷鸟,或写作尸鸠。这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它的上半身呈灰褐色,下半身则是白色并带有暗色的横斑。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双音节的叫声,以及它的习性——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让它们孵化。
(2)淑人:指品性善良的人。
(3)仪:指人的面貌和举止。
(4)心如结:这是一个比喻,意指全心全意,一心一意。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结:形容牢固、坚定。
(5)伊:通“繄”,是,后同。一说语气助词,无实义。
(6)弁(biàn):是古代的一种皮帽。骐(qí):指颜色偏青黑的马。通“璂”,古代皮件缝合处的玉饰。
(7)棘:指酸枣树。
(8)忒(tè):表示错误,差错的意思。
(9)正:法则。四国:四方之国,泛指天下。
(10)榛(zhēn):指丛生的树或者树丛。
(11)胡:古代汉语中的“何”的意思。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辞也。”
布谷鸟在桑林中筑起巢穴,细心哺育着七只幼鸟。品性高洁的君子,言行始终保持端庄与稳重,内心的操守就像那坚固的磐石。
布谷鸟在桑林中筑起巢穴,小鸟们飞在梅树梢上嬉戏。品性善良的君子,腰带上镶嵌着洁白的丝线。衣带宽大白丝制,玉饰皮帽绣花色。
布谷鸟在桑林中筑起巢穴,小鸟们飞在酸枣树上玩耍。品性善良的君子,端庄稳重无差错。端庄稳重无差错,堪为四方之国的楷模。
布谷鸟在桑林中筑起巢穴,小鸟们在榛树旁自由地翻飞。品性善良的好君子,深受百姓敬仰和爱戴。祝他万寿无疆永健康。
当我们探寻这首诗歌的主题时,众说纷纭,意见阵线分明。《毛诗序》中将之解读为一种刺奸佞之批判,认为在世者君子举世寥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不一之心洋溢于诗间。而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有相对的解读,他认为诗人在赞美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心致志,并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他对朱熹的观点表示赞同,同时并不否认《诗序》中的解读,表现出一种未雨绸缪的态度。他认为这首诗无论从词藻、意境上看,都尽显纯美,没有丝毫刺奸之意。他归纳诗中的几个主要点,如宏大的词境,厚重的词韵,其中充满了至高美德的感动和人的气质。尽管表面上是对其外表的描绘,但实际上是对其内心诚挚美德的赞美。他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这首诗实际上是后人在悲悼曹氏君主失去德性时,怀念其高洁纯真的个性并以此刺痛了他。
诗的四章以布谷鸟及其孩子般的行为起兴,充满了隽永的含义。第一是鳲鸠,也就是布谷鸟,一种以仁厚著称的动物。这只鸟使人们感到春回大地,弥漫着和煦的春光。同时,它也喂养众多的小鸟,公心坦荡,无所偏私,公平正直。《诗集传》把布谷鸟的行为解释为紧密一致,维护了公平原则。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了“布谷鸟氏,司空也。”意即布谷鸟擅长公平分配,所以它被任命为司空,负责社会公平。其次,“鳲鸠在桑”的行为一以贯之,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从而给贤良淑人带来无比的力量,使他们的美德在社会中发扬光大。反观那些小鸟,则显得优柔寡断,时而在梅树上,时而又在酸枣树上,犹如飘泊不定的孤魂。
诗的各个章节都把布谷鸟和其孩子般的行为作为趣味性的载体,进而转向对淑人君子的赞美。诗中的“如一”体现了始终如一,不为外界动摇的决心,更具象化了君子在世间的风采。对于这一点,《诗集传》给出了一段极为精彩的解说:“君子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表面定位,在均衡和稳健之间,既远离了骄横无理,又接近了忠诚。从他的权威以及行动中,人们能看出他有恒定的规律。”这表明,虽然仪表是人表面的粉饰,但实质上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化。通过赞美君子的表面形象,可以看出他坚定不渝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前两章是赞美淑人君子的表面,那么后两章则是赞美其内在的美德,也就是欣欣向荣的颂歌。在这样的前提下,“淑人君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尚的品质,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末章“胡不万年”的诗句推动了整首诗的高潮,宛如君子的呐喊,怎么会不祝福他长寿呢?在这种情况下,“淑人君子”的形象被擢升为民族英雄,这与暴君昏王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诗集传》就这个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这个句子是祈求他长寿的话语。所以,把这幅画的亮点放在“含讽刺意”的末端,显得有点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