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诗经 >国风·干旄

《诗经》国风·干旄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 jiéjiégānmáozàixùnzhījiāo
  • zhīliángzhī
  • shūzhězhī
  • jiéjiégānzàixùnzhī
  • zhīliángzhī
  • shūzhězhī
  • jiéjiégānjīngzàixùnzhīchéng
  • zhùzhīliángliùzhī
  • shūzhěgàozhī

注释

(1)鄘(yōng):周代的一个小国,位于现今河南省汲县的北部。

(2)干旄(máo):古代车后所树立的旗帜,用牦牛尾装饰旗杆,彰显尊严。其中,干通“竿、杆”,旗杆。旄通“牦”,指牦牛尾。

(3)孑(jié)孑:描述旗帜在风中飘扬高举的样子。

(4)浚(xùn):古地名,指卫国的城邑,现今位于河南浚县。

(5)素丝:白色的丝,也指一束白色的帛。纰(pí):一种用于装饰衣物或旗帜的古老丝织技艺,通常用于连接或镶边。

(6)良马四之:聘礼中用四匹良马。同理,“五之”、“六之”亦指马匹的数量。

(7)彼:指代远处。姝(shū):形容人或物的美好,或指顺从的样子。子:此指贤能的人。

(8)畀(bì):给予、赠予。

(9)旟(yú):特指绘有鹰雕图案的旗帜。

(10)都:古代的地理区域单位,通常指靠近城市的地区。

(11)组:一种用来编织丝线的古代技术,常用于绳结或捆扎。

(12)予:给予。

(13)旌(jīng):一种旗帜,旗杆顶端饰有牦牛尾,下面悬挂五彩鸟羽。

(14)祝:通“属”,意为连接或缝合。另一说描述事物堆积的样子。

(15)告(gǔ):作名词,意为忠言或建议。另一说同“予”,意为给予。

译文

旄牛尾饰的旗帜高高飘荡,车马就在浚邑的郊野。洁白如素的丝绳镶旗边,四匹骏马礼仪重。那位忠诚贤明的士人,你将以何物来回赠这盛情呢?
绘有鸟隼的旗帜高高飘荡,车马就在浚邑的近城。洁白如素的丝绳镶旗边,五匹良马锦上添花。那位忠诚而智慧的贤士,你打算用什么来作为你的回馈呢?
五彩羽饰的旗帜高高飘荡,车马就在浚邑的城区。洁白如素的丝绳镶旗边,六匹骏马数量丰富。那位尽忠尽职的贤人,你用什么好策略来表示你的感谢呢?

评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尊贵的男子在浚邑郊外的宽广大道上驾车驰骋的场景。车马轰鸣,旗帜迎风飘扬。接着,诗歌细致描绘了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用“素丝纰之”,即用精美的白丝制成的流苏镶嵌在旗帜边缘,显示出其鲜艳的色彩和飘逸的姿态;而“良马四之”则指四匹高大骏马拉车而行,气势恢宏,神采飞扬。

第二、三章的内容与第一章类似,但旗帜愈加华丽,距离浚邑也越来越近,车马的阵势愈发壮观。然而,离目的地越近,诗中流露出的情感越显得忐忑不安。

这首诗采用赋体,以重章叠句的结构呈现,除了“彼姝者子”一句完全重复外,其他部分皆有变化。这种结构突显了“姝者”在整首诗中的重要地位。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称贤以‘姝’,也无可置疑。”毛诗学派认为“姝者”是卫国德才兼备的大夫,而朱熹则认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尽管观点不同,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国的大夫。毛诗学派以为“之”是“贤者乐于教诲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则认为“之”是“回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应指上文的“彼姝者子”,若采用“访贤说”,那么“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这正是访贤大夫心中的疑问:该以何物赠送以示敬意?该向他们请教哪些事情?

关于诗中“四之”“五之”“六之”的解读,《毛传》认为是“驾驭四马”“驾五马”“驾四马六辔”,意指大夫驾车礼聘迎贤。对此,清代学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四马、五马、六马的说法不应仅从马辔去理解,而是指用马作为礼聘贤者的礼仪。三章逐渐增加,显示出礼数的丰富。《觐礼》云:‘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记载:‘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以马相赠不必成双,所以有时是五匹,有时是六匹。”

从诗艺的角度看,“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及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至多,章法严谨;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以疑问句代替陈述句,增添了诗句的生动性与活泼感。如果遵循“访贤说”的解读,那么这首诗描绘了访贤大夫求贤若渴之情,堪称妙笔生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