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诗经 >国风·葛藟

《诗经》国风·葛藟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 miánmiánlěizàizhī
  • zhōngyuǎnxiōngwèirén
  • wèirén
  • miánmiánlěizàizhī
  • zhōngyuǎnxiōngwèirén
  • wèirényǒu
  • miánmiánlěizàizhīchún
  • zhōngyuǎnxiōngwèirénkūn
  • wèirénkūnwén

注释

(1)緜緜:形容事物连续不断,如同藤蔓植物那般延展生长,连续而又密集。葛、藟(lěi):指生长繁茂的藤蔓类植物。

(2)浒(hǔ):指靠近水的地方,可能是河岸、湖边或其他临水的场所。

(3)终:已经。远:意为远离。

(4)顾、有、闻:都表示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有(yòu):是“佑”的通假字,意味着提供帮助或保护。闻(wèn):意为询问或关切他人的情况。来自于王引之的《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5)涘(sì):指水的边缘。

(6)漘(chún):河流的两岸,或者水边的地方。

(7)昆:古代汉语中,用来称呼兄长的词。

译文

葛藤如思绪般绵延不绝,缠绕着大河湾畔。远离兄弟和亲人,称呼他人为父亲。即便称呼他人为父亲,他人也不会顾念我。
葛藤如思绪般绵延不绝,缠绕着大河湾岸旁。远离兄弟和亲人,只能叫别人为母亲。虽然叫别人为母,但她也不会关爱我。
葛藤如思绪般绵延不绝,缠绕着大河湾岸边。远离兄弟和亲人,即使称呼别人为兄弟,他也不会救助于我。

评析

古人解读《葛藟》的观点曾有诸多争议。比如,一些学者认为该诗可能是东周早期姬姓贵族创作的,以讽刺平王对宗族的冷落。《毛诗序》有记载:“《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这种解读方法,无论毛氏还是后人,常常会毫无逻辑地挤压作者的真实情感,把平易近人的诗歌歪曲为政教、美刺的贬斥工具。然而,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中给出了一种不同的解读:“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朱熹的解读更贴近诗人的真实感情,突出了诗人在苍茫天地间的无助和哀愁。

此诗共分为三章,每章六句。首章的两句以“緜緜”开始,描绘了黄河边满目苍沧、葛藟繁茂的景象。诗人在迷茫的外地,看到连绵不断的藤蔓,截然不同的景物,引起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他强调自己如同野草一样,被抛弃在异乡,无依无靠,生存艰难。而他不得已要向他人乞求庇护,甚至低下专贵的头颅,乞求他人的怜悯和帮助。这种绝望的情境和屈辱的待遇,正如朱熹所描述的,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无奈和痛苦。

其次,诗的第二、第三章的表达方式和首章相似,但每一句词尾都换了一个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和意义,使读者在反复阅读中有了新的体会。此诗的奇妙之处在于,每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描绘出三个场景,两个转变。从丛丛的藤蔓的生长状态,诗人联想到自己与亲人的分离,这是一个转变。而当他无助地寻求他人的帮助,却始终得不到哀怜,这是另一个转变。每一个转变都充满了悲凉和心酸。诗人简单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他在飘零的生活中的痛苦和世间冷酷的真实。“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牛运震在《诗志》中如此评价这首诗,“沉痛语,不忍卒读。”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也给出了类似的感想。这种凄切的感受,应该也是所有接触这首诗的读者共同的体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