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采:意为反复采摘。芣苢(fúyǐ):是一种叫做车前草的植物,嫩叶可食,全草和种子可入药。车前草的穗状花序能结出大量的籽,可能与古人的多子多福信仰有关。
(2)薄言:是一种无实际意义的发语词,主要用于补充诗歌的音节。
(3)有:获取、得到。
(4)掇(duō):是指伸长手臂去采摘。
(5)捋(luō):表示沿着植物茎杆顺滑采摘。
(6)袺(jié):用一只手提起衣襟,将其作为临时的容器。
(7)襭(xié):是将衣襟扎在腰带上,然后将采摘的物品兜入其中。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采了一株再采一株。繁茂鲜艳的芣苡呀,快快围起保护圈。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摘了一叶再摘一叶。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捋了一把在再捋一把。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芣苢"代表了车前草,这段赏析时关于人们采集车前草时所唱的颂歌。《诗经》中的民间歌谣常见的形式是采用叠句,然而,“芣苢”在这其中是异常独特的。首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这二字,看《诗经》的其他篇章,我们可以将其诠释为一遍又一遍地采集,或者是代表各种各样。有些人认为,解为一遍又一遍地采集显得过于重复,因此采取了第二种解释。然而,将车前草解释为“各种各样”的并不合理,我认为还应翻译为"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一种没有具体意义的连接词,而"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并没有大的变化。第三句是对第一句的重复,第四句又是对第二句的重复,只不过改变了一个字。因此,这第一章整体上实际上只表述了两句话:采车前草,采集到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竟然重复了第一章的内容,只是每一个章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的动词多少有所变化。所以,整首诗的三章十二句中,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余的全部是重复的,这种形式确实非常特殊。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复,却在阅读中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在重复的句子中,产生了极其明快、往复循环的音乐节奏。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也呈现出了从采集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并未明确描绘采集车前草的人,然而读者通过诗歌的节奏,便能清楚地感受到她们的淡淡欢乐。清朝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如是说:“如若读者能够消除杂念、深深咏唱此诗,仿佛可以听到如诗如画的场景:田间的女子们,三三两两,在风和日丽的平原田野中,一边采集,一边唱出采歌,声音忽近忽远、忽断忽续,情绪变化万千,直到最后,读者无不被这歌谣唱得神迷心动。”尽管方玉润的表述的确有一些想想要素,但他的体验却真实准确。这种以简洁文字和重复句子编织的歌谣,适合多人一起唱,若是一个人单独唱会感觉缺乏气氛。对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有过批评,他认为《诗经》的这种形式并不适合盲目效仿,尽管他的看法中也有些过于挑剔的成分。采集车前草,一遍又一遍,且情绪高涨,乐此不疲,这是个自然而然的生活场景,而诗歌能够将其中的欢乐和舒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关于古时人们采集车前草的目的,毛注解称车前草可用于治疗不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草可治疗麻风等恶疾。然而,在中医学上,这两种观点并没有依据。当前的中医视车前草为一种药,认为其具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疗效,而草籽据说能治高血压。虽然这且不论其是否真实,但我们总可以将诗经里的人们所认识的车前草视作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然而,这样的解释仍存在着疑问:无法生育或家中有人患麻风,这都是很让人痛心的事情,人们不可能因此而一边兴奋地采草一边高兴地唱歌。如果用方玉润的描绘来看这样的解释,更是觉得不妥。
因此我认为,《芣苢》的解释应该换一种更加合理的角度。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野人亦煮啖之。”这里的“野人”指的是乡野的穷人。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车前草作为食物的情况。这同时深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的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车前草作为食物是常见的习俗。每到春天,他们就采集新鲜的嫩叶,经过开水烫过之后,煮成美味的汤饮用。以此理解《芣苢》诗,会觉得合理亦自然。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所说:“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的美丽并无法与其他花比肩,但因为荠菜是江南人喜爱的野菜,对于贫苦人来说更是上天的恩赐,因此他们对荠菜的花也特别喜爱。车前草比荠菜更加平民化,想必很多年前,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高。每到春天,人们在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下,欢欢喜喜地采集它的嫩叶的情景,仿佛人们还能听见在场人的“采采芣苢”的轻唱。那是多么让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尽管生活困苦,却总有许多快乐在困苦中得以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