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诗经 >国风·定之方中

《诗经》国风·定之方中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 dìngzhīfāngzhōngzuòchǔgōng
  • kuízhīzuòchǔshì
  • shùzhīzhēntóngyuánqín
  • shēngwàngchǔ
  • wàngchǔtángjǐngshānjīng
  • jiàngguānsāngyúnzhōngyānyǔnzāng
  • línglíngmìngguānrén
  • xīngyánjiàshuìsāngtián
  • fěizhírénbǐngxīnsāiyuānláipìnsānqiān

注释

(1)定:在此处“定”指的是天空中的营室星,俗称定星。在十月交替的时候,定星在天空中正好位置,适合用来确定方向,建造宫殿。于:这里的“于”就是“作为”的意思。楚:这里的楚是指楚丘,这是一个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南滑县东和濮阳西之间。

(2)揆(kuí):此处指测量或者度量。日:日影,阳光投射出的影子。

(3)榛、栗、椅、桐、梓、漆:这些都是不同种类的树木的名称。椅:指的是山桐子树。

(4)虚(qū):有两种解释,一种指古城,另一种指大丘,同“墟”。

(5)堂:指楚丘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景山:这是一座大山的名字。京:此处指高丘。

(6)臧:好、优良。

(7)灵:此处指善良、贤良。零:指下雨。倌:倌在这里的意思是驾驶车辆的低级官员或随从。

(8)星言:天气晴朗。夙:早晨。说(shuì),通“税”,意为休息。

(9)匪:在这里指“那个”。直:指特殊、正直。秉心:用心、关心、关注。塞渊:象征着深思熟虑,脚踏实地。

(10)騋(lái):七尺以上的马。牝(pìn):指母马。三千:这是一个约数,用来表示数量众多。

译文

十月的星空定星高悬,新宫在楚地的丘陵间动工。利用日影测量方向,确保建筑的精准,正式在楚丘开始了宫室的建设。先栽种榛树和栗树,再种植梓漆树和椅桐等树木,待它们成材后用于制作优雅的琴和瑟。
登临漕邑的旧址,远眺楚丘的方向。眼前展现的是楚丘和堂邑,山陵与高冈错落有致。漫步于田间查看农作物与桑殖。祈求神灵占卜之后,结果显示一切都安康顺遂。
昨夜的好雨已经停歇,吩咐车夫备好马车。迎着晨光破晓启程,停歇在桑田之间,这位君主正直且有远见,内心充满了坚定和深邃,拥有良马多达三千匹。

评析

此诗道出了三个章节,每章涵盖七句,首章讲述了楚丘营垒中的建筑创造。古代的 s科学技术相比较原始,因此在几何方位的确定及建筑的导向方面,人们需要靠日月星辰。此文中明确提出,定星每年在夏历的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低垂在南方霞光普照之际熠熠生辉,反照在北极星共同在天空中熠熠生辉,此时就能明确南北的方向。而对于东西方向的掌握,就靠日影的测量。惊奇于诗中提及的十月后期,人们居然在农田的闲置空档,及时把握寒冷还未到来之前,认真负责的进行建筑设计和筑造,称得上古人的科学智慧。至于树木的种植,古时的宫殿庙宇周围必须栽下名贵树木,此外如“九棘”“三槐”等树木的种植,也有其详细的规定。诗中提到在楚丘宫庙等地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献;还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生长成熟后都是制作琴瑟的不二之选。古人在修建大宅大殿之时,却也没有忘记融入人文与自然的风景,其深远的观念也正是在启示我们今天的人。

“爰伐琴瑟”,让人忍不住赞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国家建设的最初阶段,古人就已经考虑到将要在未来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音乐之声会在空中流荡,琴瑟的音调优美动听,这是多么的慎重其事,且充满自信,与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无法与之相比,如此我们才能品尝出这首诗蕴含的赞美之意。

首章侧重于群体性的工作,科学的布局,有序的进展,自负的自尊,自信的自我,在这有序而略有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阳光明朗而又热血沸腾的气概。但是,人们毕竟不可能盲目地劳动,也不可能没有领导的指导,这一大规模的工程到底是由谁来设计和领导,这就构成了一个小的悬念, 自然的引入二章开头的倒叙,这就在节章的宏观布局中构成了起伏的节奏。

二章反述了卫文公筑造楚丘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人事尽忠,敬畏天命

。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到漕邑的废墟上,远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他端详得无比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他还调查了附近的堂邑和高低起伏的大小山丘。这显示了文公丰富的风水知识。“观测”是下视,到田地中去观察蚕桑和土地的状况,是否适宜农耕和鱼种。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大计,作为明智的君主,自然不能忽视。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展示了广阔的视野,立下了文公形象的卓越端庄,他既有远大的眼光,又对地制胜。最后两句写占卜,通过“天意”的认可,人的事情才算是到位,这将帮助现代读者识别古代历史。

与第二章大弯大直的手法每不相切,第三章则在细处体现了其独特性。第三章写的是文公亲自调动农桑。“好雨知时节”,某天夜晚春雨滋润大地,黎明时天空晴朗,文公剥夜起然通过星光引导,命令祗候旭车赶赴桑地。这描绘的具体细节无一不表现出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督农劝耕。由小事可见大事,文公日常的夙兴夜寐,为国家勤劳奋斗的情况,也不难推测。

第三章的最后三句,是本诗的结尾,揭示了题目:他不仅是平凡的人,他的心意是实在的,深远的!整首诗,以赋的气质讲述,让人从赋中品味到了赞美的意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这两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的持有,崇尚实际,厌恶做文章,才使卫国变弱为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述,无不围绕“秉心塞渊”的展开。

诗的最后一句“骝牝三千”,看似与整首诗的内容无关,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面的布地、筑宫、农耕等都是原因,而此句就是结果。人强马壮,一直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体现,在文公的统治之下,卫国无疑真正的日益强大。《诗经注》也高度评价了文公,说他当国蚕桑丰饶,成为河北大国,后来孔子去了卫国也有“然有余哉”的感叹,所以他的再造是功不可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